原文: [ 昔於公治獄,大興駟馬之門
]
故事: [ 從前在漢朝的時候,有一位于公,做了監獄的典獄官,
平常管理監獄事務的時候,非常公正廉明。有一次他家裡的大門壞了,眾人為他修理時,他就說:「大門可蓋高大些,因為
我平常處理獄政,從未冤枉過好人,子孫必定興盛發達。這樣
的大門,可以方便將來四匹馬拉的大車進出。」後來他的兒子
于定國,當了宰相。他的孫子于永侶,做了御史大夫。]
讀完了這段話的典故,心中起了許多想法與疑惑,從小父母、
長輩與師長都這樣教我們,好心有好報。但直到長大出了社會
只要翻開報紙、點開新聞就會看到,好心可能會惹一身腥????
而久遠年代的于公何以見得認為他不冤枉好人,公正廉明辦事
就能擁有許多福報? 就膽敢興建闊氣大方的駟馬之門? 我想這
是我想追究與探討的關鍵,惟有深入鑽研,才能解開鎖在我們
腦袋中被囚禁的疲憊又脆弱的純粹真我。而我們會放棄作好事
,最大的問題是對於回饋機制的質疑與不信任,也就是作了一
件好事,結果被告的一鼻子灰???? 善為何會有惡報??? 但只要
作一件事情,腦袋就會通了,關鍵思考就是: [延長]。
我們看事情,往往求速效,只用這輩子來觀察與解讀,這就是
瞎子摸象,根本無法了解事情的圓扁與趨勢的波浪。還記得我
們探討過的前世今生問題嗎? 福報是累積的,惡果也是。我們
作了一件好事,只要是發自內心,它都會開啟良善循環,但它
畢竟需要時間的醞釀來發酵,還記得儒家老話一句 : [ 為善必
昌,為善不昌,必有餘殃,殃盡必昌 ] 。
用累世這樣宏觀的角度來解讀時,你就會發現,為何古人常勸
說善有善報的經典老調,因為就算它經過了幾千年的考驗還能
流傳,可見他有一定存在的重要意義,所以,當我們發自內心
,作了一件認為感覺對的事情,不用擔心,也不用期待,好事
自然會發生。但感覺對的事情這個前提必須建立在,對人對己
都是幸福與美好的出發點才會有用。 尤其漢朝于公身處一個管
理獄政的敏感職位,操守與德性會關乎是否能教化人心讓犯人
早日悔過,脫胎換骨重新作人。謹慎、仔細的觀察判斷,能影
響到潛藏的冤案是否能洗刷清白,重獲自由。往往他的一舉一
動能關係到一個人一輩子的幸福,這也難怪,當他自信的、打
從心底的挺立天地俯仰無愧,能夠公正無私,確保每個人的權
益,甚至更幸福的活著,如此的善良與仁愛,大家怎會不感激
,怎會不擁護著支持著他呢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